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15日报道 当驾车驶入深山、荒漠、无人区,或是遭遇地震、洪水等极端情况时,有一种沉默是所有驾驶者都不想遇到的——信号消失,导航停摆,车辆变成一座信息孤岛。在这些“盲区”里,地面基站帮不上忙,智能汽车的联网功能也形同虚设。
过去,这些场景是智能汽车的“盲点”。近年来,随着和吉利将目光投向太空,这些困局也有了解法。
近日,带着“吉利银河”涂装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日照海域升空,以“一箭11星”将吉利星座第4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目前吉利星座已有41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
但吉利为何非要把卫星送上天?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成本几何?和SpaceX星链比,差异化在哪?
一问:造车又造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
大多数车企的主战场都集中在公路、4s、生产线等业务,吉利却将手伸向了低轨卫星领域,看似“不务正业”,实则藏着对吉利对出行生态的判断。—— “安全” 与 “智能” 高度依赖通信网络,而地面基站在无人区、灾区等场景存在天然盲区。
吉利造卫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质是想给汽车搭一张“太空安全网”——哪怕地面网络全断了,车辆还能通过卫星求救、定位。当车辆驶入沙漠或遭遇地震,卫星通信能保障 “永不失联”。
对吉利而言,这种布局不是脱离车企主业,而是将智能汽车安全边界从 “事故被动防护” 拓展至“在不同极端环境下的持续互联”,是对智能出行场景的提前卡位。而“永不失联”的功能,也正好戳中了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的驾驶需求。
二问:“永不失联”很牛吗?需求真实性几何?
对于车辆“永不失联”,有人会质疑:普通人一辈子能去几次无人区?这功能不是鸡肋吗?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这个功能是否被放大使用真实性,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吉利卫星通信成功率达99.15%,网络可用性超99.97%。这意味着,在极端场景下,求救成功率几乎和地面通话一样高。杭州亚运会期间,近2000辆赛事用车靠它跑了158.5万公里,没出过一次定位失误;成都世运会的官方用车,在人群密集的场馆周边还能靠卫星实现厘米级避障。
更关键的是“应急价值”。
2024年某山区地震中,地面基站全毁,搭载卫星通信的吉利车成了救援队的“移动基站”,靠卫星回传灾情数据。
对使用者来说,这功能可能99%的时间用不上,但用上1次就能救命。
三问:单星成本1000万,这账算得过来吗?
造卫星其实并不便宜,但吉利将这个成本压到了近乎“行业地板价”—— 1000万元,远低于铱星二代的3067万美元。
吉利星座的省钱逻辑很简单: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
吉利旗下的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实现了卫星量产,同一批次卫星用统一标准生产,不仅减少兼容性问题,还靠规模效应砍成本。更聪明的是“整轨发射”——一次发射11颗卫星,直接填满一个轨道面,比零星发射效率高得多。
成本下降之后,便为吉利的商业化铺好了路。目前吉利已和20多个国家的运营商合作,在中东给渔船装卫星终端,在非洲帮矿区搞设备监控。这些场景虽小众,但客单价高,再加上汽车业务的联动,盈利路径其实很清晰。
四问:和SpaceX星链比,吉利星座的差异化在哪?
提到卫星星座,绕不开SpaceX的“星链”。有人说吉利星座是“中国版星链”,但两者其实不是一个赛道。
星链主打高速宽带,提供适合个人、家庭、企业用的卫星互联网服务;而吉利星座则聚焦“物联网”,是面向车载、机载、船载、手持终端等“移动场景”设计的窄带卫星通信星座。比如给渔船发定位信号、给工程车传运行数据,数据量小但需要全球覆盖。打个比方,星链是“太空光纤”,吉利卫星更像“太空对讲机”。
吉利的优势在于“快”和“专”,从规划到建成仅花了一年的时间,而且专门针对汽车、渔业等场景优化,比如车载卫星终端能扛住-40℃到85℃的极端温度,这是通用卫星做不到的。
五问:20国合作布局,是“面子工程”还是真落地?
目前,吉利已与20多个国家达成卫星技术合作,但是具体发展会如何,是否“签了文件就没下文了?”其实看细节就可佐证不简单。
在阿曼,吉利的卫星已完成商用测试,给当地渔船提供位置上报服务,通信成功率99.15%;在马来西亚,它和当地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专门推“卫星+智能车”套餐;在沙特,合作直接对接“2030愿景”,要给智慧城市装卫星终端。
这些合作瞄准的都是“刚需市场”:中东渔业依赖远洋作业,没卫星通信等于拿生命冒险;非洲很多地区没基站,卫星是唯一通信方式。对这些地方来说,吉利不是来“送技术”,而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六问:“太空护城河”,容易被复制吗?
如果比亚迪等车企也开始下场造星,能否能在这一赛道分一杯羹?还真不好说。
吉利星座的壁垒藏在“全产业链能力”里:从卫星设计(时空道宇自研)、制造(台州超级工厂)到运营(5000多个地面站),其全攥在自己手里。比如车载卫星芯片,时空道宇花了5年才做到车规级,能抗汽车发动机的电磁干扰,这不是买个卫星就能解决的。
更关键的是“先发资源”卡位出道:低轨卫星轨道资源有限,吉利已占据4个轨道面,两个月后64颗卫星组网完成,等于在太空划定了 “专属区域”,后来者难再获得同等的权限。
七问:“卫星带动汽车,汽车反哺卫星”的齿轮,能否转动?
从长期看,卫星网络与汽车业务的协同将形成 “1+1>2” 的效应
2023年,知道吉利有卫星通信功能的车主只占12%;到2025年,这个比例升到了38%,成为影响购车的重要因素。极氪001 FR作为首款搭载卫星通信的车型,上市即售罄。
更隐性的是“品牌升级”。以前的吉利,用户想到会是“性价比”;而现在提到吉利,则是“能造卫星的科技公司”。
这种 “技术驱动品牌溢价”产生的认知转变,让它在高端市场的接受度也有所提高。拿有着卫星服务的银河星耀8举例,售价30多万,比同级别车型贵5万,依然卖得好。
八问:低轨卫星隐含风险,谁来担?
太空并不是真空,低轨卫星可能被太空垃圾碰撞,也可能出故障坠回地球。
出于对这个风险可能的考虑,吉利星座设计了“离轨帆”,寿命到期后会自动坠入大气层烧毁,不会留太空垃圾;41颗卫星在轨形成 “冗余网络”,就算少数出问题,整个星座还能正常工作;5000多个地面站,能实时监控卫星状态。2024年曾在地面站10分钟就定位故障,靠星间通信让其他卫星补位。
这种“硬冗余 + 软调控”的模式,让其星座稳定性持续提升,目前星地通信链路能够正常提供服务的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比例超过99.97%。
九问:特斯拉、吉利接连“造星”,会引发车企“卷”卫星吗
虽然吉利星座带了“造星”的头,但其实并不会造成车企“一窝蜂”挤进低空赛道。
先不提造星的技术难度,成本的门槛就成为了很大的拦路砖:前期至少砸几十亿,还得有航天人才、地面站资源。目前全球也就特斯拉、吉利能玩得转。
后期的发展,更可能向“分工合作”前进:有的专注造车;有的直接购买技术;也有的“垂直整合”,就像手机行业有的做芯片,有的做整机,最后形成生态。太空这个赛道足够容纳多元角色,所以无需陷入内卷。
十问:只是企业行为还是承载更广泛的价值?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来说,海外市场不只是销量增量,而是新的主战场。
当国产卫星在中东、非洲落地时,其实在输出中国的“新基建标准”。比如卫星通信的加密协议、物联网数据接口,都用了中国技术规范,这和5G出海一样,能提升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对行业而言,它证明了“汽车+卫星”的可行性:汽车的未来不仅在地面,也在太空。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无人机靠卫星在山区送货,渔船用卫星买保险,灾区靠卫星建临时医院……这些场景一旦普及,出行的边界就真的被改写了。
结语
从造汽车到造卫星,吉利的野心其实很简单:不只想做“地面上的出行服务商”,更想做“天地一体的安全守护者”。车企做卫星,看似是“上天”,但其实本质是回到用户的真实场景。当“车—天—地”连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出行的边界,也许就不再是地平线了。
启盈优配-启盈优配官网-实盘股票配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