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 #众说百千万
进厂打工,能有什么盼头?在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区,不少搬进新厂的“打工人”吐露,环境挺舒服、心情还不错。
李晓菲有个感受,公司搬入“新家”后,生产流程变得更“智能”了。“原来找物料,三四个人忙活20分钟可能都搞不定,有了这些智能货架,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一个人不到10分钟就能把所需物料全部找齐!”
她所说的“物料”,或许是一个让油烟机实现人性化挥手感应功能的小组件,也可能是洗碗机控制面板里的某个零件,它们小巧到只能放进类似光盘的“料盘”中上架存放。然而,由于旧厂房空间不足,单靠人工分拣物料,效率远远跟不上订单增长的脚步。新的生产线、智能设备无法“落户”,这家在中山扎根20余年的企业,曾一度因发展空间受限而萌生迁离的想法。
转机,就出现在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的推进过程中。
在中山,工业这样“上楼”!
从“小散乱污”到亿级项目集聚
李晓菲是中山浩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乘着“工改”这股东风,她所在的公司“安家”于智能家电产业园区(大岑片区),成功实现了增资扩产计划。
“跟旧厂房相比,我们的面积从8000平方米扩展到40000万平方米,生产线数量翻倍,今年力争年产值突破3亿元!”李晓菲的话语中透着十足的干劲。
同样因“工改”焕发新生的,还有中山市春凯电器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风扇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入驻大岑片区后,其厂房面积从原本的1万平方米扩至近10万平方米。“不仅环境更宽敞、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生产线的设置也能更细化了。”公司总经理助理彭群梅介绍,过去租厂房时总要迁就场地条件,如今公司有了安稳扎根的“家”,完全能按生产线需求规划布局,静音车间、智能研发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细化的研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厂房性能、交通条件、整体环境都上了好几个档次,未来3到5年的发展需求都能满足。”
中山市春凯电器有限公司入驻大岑片区后,厂房面积扩大了近10倍。
大岑村与顺德区容桂街道隔河相望,地处中国家电产业黄金走廊,制造业于2000年初期迎来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碎片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小岛上“挤”满破旧锌铁棚,遍布“小散乱污”厂房。
经过两年多的搬迁腾挪、招商引资、土地整备和项目建设,大岑村家电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在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第一阶段1061亩的土地上,智能制造产业园拔地而起,雪乐电器、昊森热能、威锦电器等多个超亿元的产业园项目相继落成并投入生产运营。
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前。受访者供图
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后。受访者供图
“搞钱”有方,“工改”破局
“工改”的推进并非一路坦途,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难题。清退企业、平整土地需要巨额投入,钱从哪里来?村民担心失去稳定租金来源而不支持改造怎么办?
“我们采取50%以现金形式返还、50%以返建物业形式补偿的方式,兼顾各方诉求。”黄圃镇“工改”工作组副主任郭泽文介绍。黄圃镇在全市率先探索“周转金+金融贷款+财政贴息”融资模式:在大岑项目一阶段启动区199亩用地中,大岑片区启动区通过申请周转金3000万元作为村集体的自有资金,以村经联社为贷款主体,成功争取到广东农业发展银行中山分行9000万元贷款,合计筹集资金1.2亿元,将财政资金放大4倍,同时获批财政贷款贴息补助最高额度624.38万元。
凭借一期的成功经验,面对改造范围更大、资金压力更重的二期项目,黄圃镇进一步探索出“周转金+市工改基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模式。以8000万元市周转金与5000万元市“工改”母基金出资,合资成立大岑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引入“工改”母基金,再以公司资本向银行申请无抵押授信,成功争取到农业银行3.1亿元贷款,将财政资金创造性放大5.5倍,彻底破解了土地整备的资金瓶颈。
“改”出村民“向往的生活”
“工改”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升级。2024年9月,随着首批企业投产,大岑村村民也切实感受到了“工改”带来的“实惠”。
最直观的是收入上的变化。村民梁锡根坦言:“以前村里全是锌铁棚,老板换了一茬又一茬,很不稳定。”如今优质企业在村里安家落户,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益,更优质的园区环境还推高了村民的租金,“现在15元一平方米,比以前多了不少。”
大岑村党委书记林海贤表示,改造区域完成改造后,每年预计将比原来增收约500万元,增收部分主要将返哺到村民小组,村民小组的纯租金收入比改造前增加4-5倍。
“工改”带来的,还有焕然一新的村庄风貌。“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是有水的灵秀!”村民坚哥走在新建的真爱码头滨江公园里,满脸自豪地说。这片曾经杂草丛生的滩涂地,如今已变身集网红夜市、亲子乐园、研学基地、滨水露营、全民健身于一体的“会客厅”,“晚上我们常来这儿吃烧烤!”他笑着说。
产业升级方向更明确,村民腰包更鼓,村庄风貌更好,大岑村的“工改”绘就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图景。2023年,大岑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大岑村的蝶变,正是中山“工改”的生动缩影。“工改”以来,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这场改革不仅推动了土地空间再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风貌提升,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强劲动能。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林伊晴 谢晓莉
拍摄:谢晓莉
出镜:林伊晴
剪辑:黄坚文
设计:曾梓毅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启盈优配-启盈优配官网-实盘股票配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